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期待的迷思 之二

當對別人有著太多的期望時,自己通常也具有相當嚴格的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批判的部分來自童年殘留的影響,以及一種撫育照顧者(通常為父或母其中之一)典型代表。內在的自我批評就像是一個法官陪審團 , 對我們思想或是行為的裁決批判。我們對自我要求批評那的一部分,就像是不自覺的被指令以及任務 駕馭一般,譬如“你應該“,”你必須“,“你怎麼可以“,”你為什麼不..。“等等。

對於自我批評的部分,一般人通常不採取發掘和控制自我的方式, 而是將對自我的要求投射至別人身上。因此可能感到或是讓週遭的人感到他們是有所缺陷,缺憾的,且不斷地要求及評斷他人。 可能會用相同於被父母所對待的批評論斷方式來對待他人,或者苛求週遭的人而不自知。 對此,應該誠實的承擔自我批評的責任,仔細聆聽它,了解它的歷史原因,才可能瞭解並學會放棄對自我,或者對他人不切實際的要求。然後便能夠對友誼,或者是情感關係,以及對自己的生命有實際的期望,而非在永遠不可得的奢望中打轉。


經常不切實際的期望總是和權力,操縱和控制慾等爭議問題有著相互的關聯。一般人內心深處可能一直擁抱一種基本的假設:“他人必須採取我希望的方式與我互動,否則沒有用處 另外一種相關的曲解形式, 則是充滿了憤怒和怨懟:“他們最好照著我要的方式行動,否則他們必須為此付出代價!

經常,這些假設的背後代表著對他人身體和精神虐待的ㄧ種模式。 例如,一個夥伴或者是伴侶可能試圖操縱和控制另ㄧ個人的行為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 當遇到受迫害的ㄧ方拒絕不從時,衝突不免因此而發生。

當一段情愛關係開始時,經常可能會無視對方的弱點。通常伴侶可能帶著一種自己自我否定或是缺乏的能量進入關係。 那自我否定部分代表侶容易且明顯展露自己的能量,即是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以及經驗的一部分。然而,這經常是容易使一段情感關係緊張的原因。

例如,伴侶可能具有容易衝動或喜歡自由自在的個性。開始時,這種人格特質可能受到青睞和重視,也可能在關係行為中這種特質是缺乏的。這些可能形成互補的特質在早期求愛階段關係中帶來互相吸引的能量, 但在之後則可能成為兩人相處關係主要不利的因素。 我們可能會抱怨“我喜歡自由的精神和態度,但完全沒想到這會導致這樣令人難堪的事情..等等。 當必須重新評估對於伴侶的期望時,衝突往往因而出現。

對他人擁有實際的期望來自於認識了解到ㄧ個事實:沒有人是完美的,而不是期望其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自己必須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必須為自己最佳的利益作出必要的改變。我們必須將對自己的責難拋到後頭,必須設法解開思想和行為的禁錮,才能使生命更加充實。接受伴侶和朋友真實的ㄧ面是十分重要的,這使得自己不需要把寶貴的精力用在試圖改變他人,以及清楚了解到甚麼支持是他人能夠提供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