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喜歡麻煩,很多麻煩是人們自找的
達賴說: 我的一生,歷經了無數的動盪,但我的內心始終相當平靜。這不是因為我很愚昧;相反地,我的心智(mind)非常清明。
心智清明 讓我愈老愈健康 達賴認為,人類的智力(intelligence)如果能夠好好運用的話,不但身體會健康,內心也會快樂。我們身為人類,每個人都有離苦得樂的相同潛能,就看你是否真的去培養這種潛能,並且在生活中實踐。
其實,世上許多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而矛盾,也就在這裡:沒有人喜歡麻煩,但很多麻煩卻是人們自找的。原因何在?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缺乏對現實的認知,也可以說,缺乏全觀(holistic view);用佛教的說法,是太過執著於自己所見。另個原因,則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self-centered)。這兩個原因,為人們帶來了不必要的困惱。
煩惱的根源是我們自己 困擾發生時,我們不能老是怪罪這、怪罪那。最終,我們必須了解,這些困擾的根源,正是我們自己。所以,該怎麼消除煩惱?不是藉由禱告、財富或者權力,而是藉由更多的了解,也就是智慧。
在討論快樂之前,我們應該先對人類的內在心智有多一點理解,因為快樂與逸樂,和悲傷痛苦一樣,都是人類心智的一部份。 我常跟世界各地的許多科學家接觸,發現他們也無法明確地分辨感官(sensory)層次,和心理(mental)層次的意識。但我們必須學會分辨兩者的差別。
人們通常會追求歡愉逸樂的經驗,這些多半是感官的層次。例如,好看的東西、好聽的音樂、好吃的、好聞的、摸起來很舒服的,甚至性。這些感官經驗都很短暫,好聽的音樂讓我們快樂,一旦音樂停止,快樂也消失了。
相對地,人們在心理層次所發展出的快樂經驗,則可以持久,而且往往比較平靜、安詳、穩定。 另個差別是,在感官層次發生的負面經驗,例如刺耳的噪音、身體的病痛等,可以在心理層次的平靜中,獲得舒緩。但另方面,我們的心理如果充滿太多的恐懼、焦慮和壓力,往往無法藉由歡愉的感官經驗來緩解。
所以很明顯,心理層次的經驗,比感官層次的經驗更加重要。
我認為,快樂未必都來自感官的歡愉逸樂,它主要是一種內在的滿足,甚至有時候,即使我們身體所經歷的某些痛苦,也可能帶來一種深層的滿足感。所以,真正的快樂,主要來自於我們的心理層次,特別是這個層次的正面情緒,例如愛與慈悲、寬恕、包容、知足等。
大家都曉得梵文裡的karma(業),這個字的原意是行動。無論是來自身體、口頭或心理,任何的行動,只要是出自於正面情緒,例如,因為慈悲、寬恕而做出的行動,就是好的karma。它的動機是對於他人的關懷,希望讓他人受益,結果自己也因而受益。這就是正面的因果循環。另方面,如果是出於憤怒、仇恨、猜疑的負面動機,引起了身體、口頭或心理上的行動,就是不好的karma,會得到負面的果報。
愛與慈悲 帶來真正喜樂 在佛教的信仰裡,並沒有造物者的說法,只相信這種因果論。但是,它與相信耶穌或阿拉等,一神論的宗教,兩者的教義殊途同歸,都強調愛與寬恕的重要。而我認為,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就是快樂的來源。
要讓內心寧靜喜樂,就必須要發展真正的慈悲心。慈悲心有兩種層次:一種是人類先天就具備了生物層次的慈悲心,但通常只對我們的親朋好友才這樣,所以是偏頗而有限的。我們應該訓練自己的心智,努力超越,提升到更高層次、不偏頗的慈悲心。因為,培養一種對他人真誠關愛的感情,能使我們自然而然地得到內心的平靜快樂。
另外,大家常說,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健康的心靈。反之,我們的心靈如果長期激動不安,對身體也將帶來極大的傷害。 事實上,曾有科學家指出,恐懼、憤怒和仇恨會吞噬我們的免疫系統。如果我們能保持慈悲,讓內心平靜,減輕壓力與焦慮,對於強化身體的免疫力,非常有幫助。
內心平靜,有助強化免疫力 有一次,我到紐約參加一場科學研討會,有個醫學專家說,他的研究發現,凡是經常把「我、我、我」掛在嘴邊的人,心臟病發作的機率往往比較高。 原因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這些人都過度的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即使遇上小事也會受不了,就容易生病。
反之,如果能夠放開心胸,像我常說的,打開「內心之門」(inner door),多為其他人的福祉著想,這樣,你會更容易和別人溝通,同時也能以更加體恤的態度來看待問題:發生事情了?好吧,沒關係…。這種態度,非常有助於減輕焦慮和壓力。
摘自天下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