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展現心靈的力量


生命是為了豐富體驗而來,深入各種角色,體驗各種感受,這是靈魂化為肉身來地球之前勇敢的抉擇。這個觀點是在接觸賽斯心法之後才明白靈魂擁有如此了不起的胃口,我如癡般的愛上這樣的觀點。

在這個觀點裡我看見每一件帶給我痛苦的不完美的事件,都是為了讓我體驗到甚麼是真正的完美。
曾經我定下一個模範家庭的準則,在那個準則裡努力經營,卻飽受挫敗之感;面對疾病經歷癌症,我恐懼到腿軟!內心的感受痛苦至極,後來明白那個痛苦名字叫做「失敗」我完全無法接受自己是個失敗者

我開始去面對所有讓我感到失敗的那些人、事、物,去允許和接納那個失敗的自己。活著,顯然重要過失敗的痛苦,失敗算什麼,我不再害怕失敗,我開始豁出去活,不想再有顧忌,不想再被慣性限制恐懼的時候,提醒自己回到當下,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我的隨身寶疼痛不舒服的時候,我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然後告訴自己一定會越來越好,然後,進入那個不舒服的狀態,陪伴它、感受它、傾聽它。

在過程裡摸索,在摸索中亂活而後樂活,只要有所行動,能量流動,心理帶動生理。
現在我依然認真的活在每一個當下,發現認真和放鬆並不衝突,其中關鍵在於信任,我相信我是有力量的,因為我可以選擇,而我的力量來自我重視自己肯定自己的每一個感受。
賽斯心法不以好或不好為說辭,沒有對或錯之別,沒有成功或失敗之論點,所有的發生就只是要來豐富自己那內在神性的體驗以及擴展意識之旅程。
學習賽斯心法,所謂心法,意指從內心出發。
從內心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然後拿回自己的力量,這一股力量稱之為心靈的力量。
活出自己的力量從認識自己內心的感受而起,生氣的感受、悲傷的感受、害怕的感受、憤怒的感受、無力的感受、絕望的感受、不夠好的感受、不完美的痛苦的感受
在這些感受中要能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愛自己,這是賽斯心法中最最重要的學習。
賽斯說「生命即展現、生命即表達」,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賽斯鼓勵每個人展現自己,活出自己的特色。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因為他說能夠重視自己感受的人才能夠重視別人的感受,能夠了解自己感受的人才能夠了解別人的感受;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因著被了解而不孤單,因著被了解而生出信心與希望。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療癒負面情緒的一個實用方法

轉載來源:作者:羅伊馬丁納

嘗試改變一個人,是你可能在生活當中會犯的最大錯誤。我們以為如果可以改變別人,我們就會快樂,但是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真正的愛,就是學會去接納另一個人,就像他現在的這個樣子。

你們當中很多人有伴侶,但問題是你們當中有多少人相信自己可以接納你的伴侶?我不認為你們真是這樣子的。你需要瞭解接納和忍耐之間的區別,大部分人只是去忍耐你的伴侶,但你仍然希望有一天他能夠改善。

接納則意味著已經放棄了改變的希望,那個才是真愛。我的觀點是,為了讓我能夠學會真的愛我的太太,我需要改變我裡面的一些東西,是這樣嗎?當我裡面發生了改變,那無論這個人在做什麼,都是OK的,我可以理解她,對她懷有慈悲,而不會再有那些痛苦挫敗的感受。

在真愛這條道路上,我們會遇到我們的老師,而我們的老師就是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人,他們會強迫我們學習如何找到自己。

現在我要給你們一個很實用的練習,我們也許沒有辦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可以去管理我們內在所發生的一切。我們越多的能夠管理我們的內在,就越多的能夠消除一些負面情緒和衝突,也就會越接近我們真實所是的那個人。

第一步就是呼吸,你需要練習呼吸,在呼吸的同時,你頭腦中需要做一點事情。到目前為止這是最好的練習方式,可以非常快地見效,而且只需要一點時間。任何時候當你感覺到緊張、有壓力,你就去想像你的腳好像生了根,可以深進泥土,一直到達地心,那裡有很熱的熔岩,可以像吸塵器一樣把你內在的壓力給吸掉。 

你想像所有那些壓力和情緒都進入到大地,在烈火之中蛻變為正向的意圖,當吸氣的時候,你把這個正向的意圖吸進來,也就是去相信一切都是有一個正向的意願的。這只是一個信念,但它是一個有效的、起作用的信念。然後當你呼氣的時候你就放下。你持續這樣做,直到你感覺一種平靜進入到你的身體裡。這是很容易練習的,而且會使你增加十五年的壽命。

你可以在入睡之前做這個練習。你先是評估你的這一天,回想那些讓你緊張、有壓力的時刻,然後開始像剛才說的那樣去呼吸。一旦你感覺到寧靜,你再想像重新回到之前的那個情境裡,問你自己這個問題:如果我是在這樣一種全然的平和之中,我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我會說出什麼樣不同的話?這樣做很重要,因為這時我們是在建立新的神經元凸出,用我們所想要的方式去做出回應。 

讓我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在經過某種反應之後,會說下一次我再也不要這樣了。結果下一次怎麼樣?仍然還是那樣。為什麼?因為你的神經元凸出就是那樣的。如果你想要改變它,你需要能夠創造出新的模式和習慣。這個練習只需要花五分鐘的時間,實際上讓你比較快地來做更重要,因為當你開始感覺到平靜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想要入睡了。

所以你需要很快的去回顧一天。如果每天都這樣做,那麼你再去見媽媽,當她又做了往常總愛做的事,而你開始感覺到自己的習慣反應又要出來時,你會聽到一個聲音——「呼吸」。然後你就呼吸,然後你看著媽媽,說:「媽媽,我很愛你。」她會改變。這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做視覺化想像。比如你在入睡之前,可以創造出這樣一個畫面,你明天早上會怎樣起床。你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在你入睡之前,你創造了這樣的畫面,就是醒過來會覺得很累。這時如果你花五分鐘的時間,跟自己的身體說:「明天早晨醒過來時我會很有精神。」實際上是在給你的身體發出指示,訓練你的身體。 

這樣你對你的身體就會越來越能夠掌控,你就會停止痛苦。你的身體是一台機器,它是可以被訓練的,所以你可以去想像你早晨醒來的時候是怎樣的活力十足,然後你就能早起去做鍛煉,並帶著愉快的笑容。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是想像你的未來。在你入睡之前,最後一步是投射出你的未來,比如想像自己在五十歲的時候會是什麼樣?會做一些什麼事情?我對自己一百五十歲的生日是這樣設想的:早晨醒過來,我從床上跳下來,然後去跑一場馬拉松——這只是為了好玩。 

當我回來的時候,我的朋友們都在那兒了,我們就會開一場聚會,有很大的蛋糕,上面有一百五十支蠟燭;我的肺還是那麼的有力量,我吸了一口氣,把一百五十支蠟燭都吹滅了,升起很大的一團煙,屋頂的煙霧警報器就響了起來……我還想像到了夜裡兩點我還在跳舞,其他的人都累了。所以就是讓它變得有趣、好玩、讓人興奮。也許你現在在笑,但是我邀請你們參加我一百五十歲的生日聚會。如果你那個時候還在的話,就來吧。

 
我們實質上是在創造關於自己未來的藍圖,當我們不斷地強化它,我們的潛意識就不太能夠區別什麼是想像什麼是現實,你能理解嗎?所以在你入睡之前要去重複這樣三步,第一步是讀我的書——這只是一個玩笑,那你一定會入睡了——第一步是去評估你的一天,找到那些有壓力的時刻,然後呼吸,直到讓你自己可以沉靜下來,然後再回到那些時刻裡,去改變它,把它變成你希望的樣子;第二步是視覺化想像你希望第二天早晨醒過來是什麼樣的;第三步是在三十秒鐘的時間內去創造你所希望的關於你未來的畫面。

"
我的口號是:「我不會允許任何人奪走我正向的狀態。」或者換句話說:「無論發生什麼,我會保持在愉快的自我狀態裡。」如果你在入睡之前做這三項簡單的練習,有一些東西就會改變。我們其實不在於說我們有多少錢,也不在於我們有多少朋友,也不在於我們是開一輛什麼樣的車,以及住什麼樣的房子,當你死的時候只有兩個問題:你學到了什麼,你有沒有享受過這個樂趣。我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啟示,我希望你們很好,成為你真正所是的那一個人,一個有力量的、愉快的、活生生的人。"





一念之轉 - 找出痛苦背後的想法

雖然人們常常談論如何調整自己的想法,有關的論調也充斥世間,事實上,沒有任何人掌控得了自己的想法。於我而言,我不是放下我的想法,而是用瞭解去面對它們,於是它們放下了我。
所有想法,就像徐徐微風、樹上的葉片或落下的雨滴那般,是自然而然出現的,透過反躬自問,我們成為好友。你可曾同意一滴雨落下?雨滴不屬於個人所有,就像念頭也不屬於個人。所有痛苦的念頭,一旦你能徹底瞭解,下次再出現時,你可能發現它變得有趣,昔日的夢魘如今只剩下有趣或有意思。下次它再出現時,你也許會感到可笑。再下一次,你甚至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愛上真相所帶給你的力量。
覺察你的故事
我常使用故事這字眼來形容我們深信不疑的各種想法,或一連串想法。一個故事,可能涉及過去、現在,或未來;它可能述說事情應該怎樣、可能會如何,或為何如此發生。當有人一言不發地走出房間時;當某人面無表情或沒回電話時;或陌生人對你面露微笑之際;在你拆開很重要的信件之前;或你的胸口感受到一股莫名悸動之後;當你的老闆請你到他的辦公室;或是你的伴侶以某種語調跟你說話……這些時刻,你心裡不自覺地浮現各式各樣的故事,一天不下數百回。所有的故事全是未經檢驗、未被審查的想法,都在告訴我們這些事件的特有意義,而我們毫不覺察它們充其量只是我們的推論而已。
有一次,我走進我家附近餐廳的女洗手間,一位女士剛好從廁所出來,我們彼此相視一笑。當我關上廁所門時,聽到她一邊唱歌一邊洗手,忍不住讚歎:多美妙的歌聲啊!隨即我聽到她離去的聲音,同時也發現整個馬桶座竟然濕答答的。我心想:怎有人這麼粗魯呢?她怎有辦法尿濕整個馬桶座呢?莫非她是站著尿?突然,一個念頭閃入:她是個男的,一位有男扮女裝癖好的人,卻用假音在女洗手間高聲唱歌。我想尾隨她(他),讓他知道他把馬桶搞得多髒。我一邊擦拭馬桶座,一邊想著待會兒要對他說的話,然後,我按下沖水鈕,沒想到馬桶裡的水濺得到處都是,搞濕了整個馬桶座,我站在那裡傻笑了一陣。
這整個事件,事情的發展是那麼自然而仁慈,在我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揭穿了我心裡的故事,但通常而言不會這麼幸運的。在我找到反躬自問這個方法之前,我根本無法切斷這類想法。小故事衍生成大故事,大故事再塑造成某種人生信念,世界變得多麼可怕,處處危機四伏。最後,我害怕和沮喪得不敢離開臥室。
當你不知不覺地接受那些未經審查的推論時,你就是陷入我所謂的。夢,經常會變成煩惱,有時甚至轉變成夢魘。這個時刻,便是你練習轉念作業的契當時機,誠實地檢驗你的信念的真實性。

轉念作業會讓這類令你不舒服的故事愈來愈少。沒有故事時,你將會是怎樣的人呢?你的世界有多少是由未經審查的故事組成的呢?你永遠不知道,除非你往內探問你自己。
找出痛苦背後的想法
所有我們經歷過的壓力,無一不是因為執著於不真實的想法造成的。每個不舒服的感受背後,都存在著一個不真實的想法。風不該吹個不停我先生應該同意我,就這樣,這些想法必然跟真相爭辯在先,緊接著,我們才會感受到壓力,然後我們再依著那個感受去行動,造出更多的壓力來。
然而,我們始終不願去瞭解根本的原因——那些想法、那些故事——卻寧可從外境下手,設法去改變別人,或是藉由性、食物、酒精、藥物,或金錢,得到暫時的慰藉,還兀自以為一一掌控得宜。事實上,我們隨時都會受情緒的打擊而一蹶不振,所以,記住這一點,會大有幫助:任何壓力感受正如一個鬧鐘,善意地提醒你:你被逮入夢境裡了。不論是沮喪消沈、痛苦和恐懼,都是一項禮物,它們說:請看一看你現在的想法,你正活在不真實的故事裡。
而活在不真實的故事裡,是不可能沒有壓力的,如果我們不尊重鬧鐘,就會設法從身外尋求改變,想要操控這些感受。通常感受會比念頭先出現,所以我說感受其實是個很好的鬧鐘,讓你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待審查。透過「轉念作業審查不真實的想法,常能帶你返回你自己的真相裡。如果你相信另一個不真實的自己,或活在任何不愉快的故事裡,你不可能不感到痛苦。
當你的手碰到火時,需要別人叫你把手拿開嗎?難道一定要你下決定才能拿得開嗎?
不!只要一有燙灼之感,它就移開了。你不必指揮它,手會自行移開的。同樣地,一旦你透過反躬自問,認清不真實想法所造成的痛苦,那時,你就會自動離開它。很顯然,抱有某個想法之前,你沒有痛苦;有了這個想法,你便陷入痛苦裡。當你認出想法的不真實,自然就不再受苦,這就是轉念作業的功效。

當我有那想法時,我會如何反應呢?此時,你正在痛灼你的手;倘若沒有那想法,我將會是怎樣的人呢?你一看清,就不再受火的燙烙了。我們在反省自己的想法時,如果感受到手被燙著,便會自然地返回原點,根本無需別人提醒。下一次,當這個想法再度升起時,內心便自動遠離火場。

轉念作業邀請我們覺察內心的因果關係。一旦認出這個關係,所有的痛苦便會開始自行化解。
反躬自問
我把反躬自問這字眼當成轉念作業的同義字。

反躬自問inquire)或審查investigate),就是讓一個想法或故事接受四句問話反向思考的考驗(請見下章)。多半時候,人們處身在混亂或痛苦的世界,而反躬自問正是結束混淆、化解痛苦,進入內心平安的一種方法。更重要的,反躬自問能讓我們領悟到,一切答案原來都在我們內,而且永遠都在。

反躬自問不僅是一項技巧,它能從內心深處把我們本有的存在真相帶回生命裡。練習一段時日後,反躬自問便會在你內自行運作。一有念頭出現,反躬自問隨之現身,為它們找到平衡,成了它們最佳的夥伴。這內在的夥伴能讓你成為一位仁慈、靈活、無懼,而且幽默的聆聽者,成為你自己的學生,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既不怨恨,也不批評,更不懷恨,因而活得清澈了悟,自由自在。到了最後,這種醒悟自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平安和喜悅也顯得那般自然而必然,又密切又牢固地融入你內心的每個角落,進入每個關係和經驗裡。整個過程如此微妙,你甚至可能意識不到,只知道過去的你真是苦不堪言,而現在,不再受苦了。
你若非反躬自問,便是執著於一向的想法,此外,你別無選擇。


摘自 作者拜倫凱蒂 一念之轉”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數著上帝的恩典代替數羊

當你看到人們因為寒凍瑟瑟發抖,或因為不停的被臭蟲叮咬而瘋了似的瘙癢,或因為總比甚麼都沒有好的品味一頓他們剛煮好的簡單飯菜,你就是無法不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感激。

當然,現實世界提供許多尖酸刺痛的比較。我們並不總是想看到未來,但我們不需要看得太遠。無家可歸,貧窮和飢餓困擾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我們要怎樣才能開始用感激之情來癒合這樣的苦難?

當我憂愁無法入眠時,我數著上帝的恩典代替數羊,我數著我的恩典入眠。

當我銀行存款日漸減少,當我擔憂自己變的一無所有時,我數著我的恩典而入眠。

我想像著自己在一個育嬰房,腦中浮現一個個有著纖細微捲頭髮的嬰兒的頭安睡在他們的小床上,我不禁微笑的數著數著而入眠。

如果你感到憂愁而無法入眠,也許你只要數著恩典代替數羊,你將可以數著你的恩典而入眠。

所以如果你因為憂愁而無法入眠,只要數著你的恩典代替數羊,你將數著你的恩典入眠。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修練當下的力量

艾克哈特·托勒 是在德國出生的加拿大居民。 紐約時報作家稱托勒為「[美國]最流行 ​​的精神的作家」,他被列為由沃特金斯評論作為在世界上的精神最有影響力的人。

托勒是一位偉大的心靈導師,他讓人們從不斷重複過去的怪圈中解脫出來,從沉浸在過去和圍困在未來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在我們唯一擁有的當下一刻創造一切。人們看似是自由的,其實仔細一看很容易發現,幾乎每個人每句話、每個做法的背後,都有一個成型的陳舊的思維模式存在,不斷的用過去來投射未來,又無意識的互相進行嘈雜的思維投射,於是幾乎每個人每時每刻都無法從思維認同中擺脫出來,哪怕一件事已經過去好幾天了,已經既成事實了,頭腦中任然會有一個或好幾個聲音在不斷地重複或評論幾天前發生的事情,而忽略當下真實的一刻。

從思維認同中擺脫出來,覺知從思維中抽離,你會發現你不等同於你的思維,當你需要用大腦解決問題時,你使用它,當你睡覺的時候,就沒必要聽它重複來重複去那些沒用的東西,你只需要觀察它的那些繞圈子的話, 你就會發現,你是觀察者,那份覺知———你真正的身份,而不是思考者。當你不再將你等同於你的思維、你的痛苦,你就能夠接受、享受、熱忱的在每一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而沒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不斷的製造問題),當你停止製造問題,停止無意識的重複過去,你就會在當下一刻真正的創造。當你能夠清楚的看到,所有的問題和痛苦都是你自己製造的時候,也就是你痛苦終結的那一刻。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內向性格的迷思

一般人對於內向性格常有些刻板定型的印象或想法, 例如內向的人喜歡獨來獨往,不擅於社交,厭惡擁擠的人群,而且不太容易、也不大喜歡與人來往。一個內向的人可能不是特別友好的或快樂的人,但是根據研究顯示,他們至少比一般外向的人來得更聰明和更富有創造性。 儘管內向性格估計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內向性格可能是最經常被誤解的個性之一。以下是常見的迷思:

1。所有內向的人都害羞 - 和所有害羞的人都內向。
人們經常混淆和交替使用"害羞""內向"- 但事實上,這兩個詞有著顯著不同的性格特徵。例如,比爾·蓋茨是內斂的,但他並不害羞:他是文靜和具書卷氣,但他並不介意別人怎麼看和想自己。

內向通常被定義為需要藉由獨處的時間充電並獲得能量;但害羞則是在涉及社交互動的情況下感到不適,或甚至焦慮。很多內向的人並不害羞,他們可能有自信的與周圍的人互動並相處自在,他們只是需要更多的獨處的時間,以平衡他們在社交場合消耗的能量。同樣地,一個外向的人也可能會尋求他人的陪伴,也可能在群體中感到不安全或者不自在。

"羞怯"可能是一般人關於內向最大的頭號誤解。根據神經學家對於害羞的人所作的研究,他們認為區別"害羞""內向"最好的方法是,羞怯是一種行為 - 害怕社交場合;而內向是一種動機選擇,是一個人想要和需要多少這些與人的互動關係。

2。性格內向的人不喜歡與人互動來往。
雖然性格內向的人一般都需要,並享受更多的獨處時間,但如果認為內向的人可能是反社會性格,或是他們不希望與人來往則是完全錯誤的一種觀念與想法。他們只是與外向的人有不同享受社交的方式。

社會對於性格內向的人有很多負面標籤,例如對社交感到焦慮,不喜歡與人互動來往,喜歡判斷他人(因為他們經常靜靜地坐著)等等。性格內向的人可能更喜歡一對一式的互動,但他們也可以享受大型派對,只是可能比較喜歡坐下來在場邊觀看。外向的人可能會將此解讀為他們不喜歡玩樂和樂趣,但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種觀察可能就是一種樂趣。

性格內向不應該與不願與人來往混淆,性格內向的人也一樣喜歡與人來往,但通常在他們的關係中質量重於數量,因為他們選擇專注於建立較小的、親密的朋友社交圈,而不是一個廣大的人際網絡。他們可能會比外向的人還更喜歡與人來往,因為他們較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人們,這只是一個與外向的人完全不同的風格罷了。

3。性格內向的人不適合領導或公眾演講。
許多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和擅長涉及領導,以及在聚光燈下公開發言的角色。比爾·蓋茨,亞伯拉罕·林肯,和甘地已被列為性格內向的人,以及其他歷史上無數的領導人。研究已經表明,這些領導人還可能建立更好的團隊環境,他們可能會比性格外向的人與群體有更好地合作。 研究發現,內向和外向兩種人格類型都可以很好地適應領導和業務銷售的角色。

至於公眾演講,內向的人並非是他們經常被認為的羞怯於公眾場合,實際上他們可能比性格外向的人佔上風,因為性格內向的人善於重點項目的準備和思考的部分,因此他們可以有充分的準備成為優秀的演講者。

4。性格內向的人有較多的負面性格。
因為他們實際上喜歡獨處,性格內向的人有時被定型為具有較多的抑鬱或負面傾向個性。這種誤解可能基於性格外向的人主要是從人際互動獲得他們的能量,所以當他們沒有足夠時間與人互動,他們可能會感到難過的事實。

當一個性格外向的人待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太久,花時間單獨相處或保持安靜,他們可能感到悲傷和沮喪。因為當他們獨自一人的時候感到難過,也許他們認為性格內向的人獨自一人的時候也同樣感到難過。這種誤解來自同理心,但實際上是他們把自己的感覺移情化了。

大多數性格內向的人並不認為孤獨等同寂寞,除非過度獨處。雖然性格內向的人並不與生俱來就擁有更多的抑鬱性格,由於他們往往獨自地花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分析人事物,如果這演變成了一種"反芻"傾向,則可能會導致抑鬱症。反芻和抑鬱症之間有一種明確的的聯繫,因為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思考和獨處,因此他們需要有覺知的檢視自己的情緒 

5。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多的智力或創造性。
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和思想家 - 包括愛因斯坦,很多被認為是安靜的類型。內向的人有時被吹捧為更有智能,更會反射思考,更獨立,更冷靜,更文雅精緻,且更敏感。

天生內向不會讓人成為一個崇高的人,或者更創新的思想家。當然性格外向的人同樣具有智慧和創造性,只是內向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更加反射或內斂的心態而產生最棒的想法。 雖然創意經常在一個安靜內向的空間發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內向的人已經壟斷了創意的市場。事情沒有兩種性格-內向和外向的人就無法完成,其中要有人思考,也要有人可以走出去行動。

6。很容易觀察一個人是內向或外向。
許多性格內向的人也可以很容易地去參加聚會和人聊起來也可以享受自己這樣做。但在結束的時候他們會期待回家,可以在床上看書喝杯茶來恢復自己的能量。由於社會文化偏好外向的人格特質,讓許多性格內向的人習慣成為披著羊皮的狼 - 在社交場合表現得像一個外向,也許演技更直率,但在心裡面他們覺得自己不合群。或者,他們可以享受的社交的互動和關注,但後來仍渴望獨處的時間來恢復能量。 性格內向的人也很喜歡社交,他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享受社交。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吸引力法則 - 遺漏的十一條定律

1。合作定律 人必須與法則定律共同合作
2
。思維法則 - 一個人成為他心中所想的自己的樣貌。
3
。供給定律宇宙將依法給予人所尋求的一切。
4
。吸引力法則 - 慾望是期望的實現。
5
。接收法則 - 應當給予,然後才能豐盛的接收所被賦予的。
6
。增加法則 - 讓一切讚美與鼓勵存在你所有氣息。
7。補償法則 - 人的播種也是收穫。
8
。不抗拒法則 - 不要與惡人或惡勢力抗拒,接受面對事實。
9
寬恕法則 能夠原諒的人也必蒙赦免。
10
。犧牲法則 回報來自有自律的生活。
11
。服從法則 - 順其自然!不要勉強。
12
。成功法則 - ​​認為自己有能力的人才能辦到。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真正的接受自己

真正的接受指的是完全接受當下發生的一切,不抗拒它,不因此感到生氣,不試圖去改變它,只是完全接受當下僅僅是我們目前的經歷。
真正的接受不是一個容易被理解,相信和實踐的概念,因為它最終需要我們放棄判斷自己。透過真正的接受,我們學會愛真正的自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嘗試繼續成長壯大,或相信我們是有缺陷的,而是真正接受正在發生的事情,並理解這與認同現實的作為是不一樣的。
對於許多人來說,感到自己有缺陷的這種基本信念是如此強烈,真正的接受可能只有很短的時間。我們必須有自覺的、不斷很多次的做出這種從根本上接受自己的選擇。真正的接受來自內心深處,且影響我們對自己的基本信念。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選擇接受自己,不判斷自己。

因為我們生活在一種文化的壓力,讓人有了必須與人競爭以成為最好的信念。我們被迫必須要出眾,聰明,有魅力,有能力,地位強大,富裕和健康。這感覺彷彿有人在旁扮演裁判的角色,看看誰得到最好的分數,如果沒有排在前面,我們覺得被拒絕,因此而一直覺得自己是有缺陷和不值的。

許多人生活的基本信念是缺乏,因而有一種無力的絕望感,好像自己將永遠不會真正值得,​​將永遠不會被真正的愛,而我們將永遠不會真正愛自己。這種存在我們自己的頭腦中錯誤的思想需要一再地被挑戰和質疑。因為,如果我們認同這個許多人都有的錯誤的基本信念,認為自己是是枯燥無趣的,愚蠢的,自私的,不安全的和/或不具吸引力。這種認為自己無價值的信念導致羞恥,羞辱,缺乏,絕望和抑鬱的情緒。

特蕾莎修女花了一輩子窮人和病人的工作。她的見解是:今天最大的疾病是不是麻風病或肺結核,而是一種沒有歸屬的感覺。我們被一種沒有歸屬的感覺深深地傷害,讓我們與其他人的相處感覺不自在,更重要的是,我們與自己的感覺是不舒服的,因為我們不能夠安心,或完全的接受自己。由於我們感到缺乏的信念,我們常常覺得看到自己的錯誤和發生在我們身上不好的事情是我們自己的過錯。

我們必須願意完全無條件的接受自己,沒有判斷。如果我們真正的願意接受自己,我們可以確定在當下這一刻自己是好的,我們不會生氣或失望。這種方式讓我們意識到,理解到我們是如何感受自己的,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以這種活在當下的方式接受每一刻可以感到一種平靜與和平。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消除我們覺得自己不值和無望的痛苦,那是一個很多人稱之為憤怒和抑鬱的地獄!